致读者:
发布该网页的目的是介绍墨学,欢迎阅读、分享。
人和人要有基本的信任,否则人类无法合作。所以,查看该网页的时候,不必惊慌,我不是诈骗贩子,我仅仅传播墨学,没有其他想法。
推荐通过‘目录’翻阅,优先阅读‘篇章选录’中的‘天罚报应日’篇章对墨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看‘《墨子》书籍简介’,当然,我和你一样在初次阅读的时候有些恐惧心态(主要是墨学的有些概念被后世污名化了),但是,只要带猎奇的心态、不去想别的事情就可以克服恐惧。
...
还有就是,不管有多难,不论身在何处,也要努力去传播墨学,兼爱上天的子民,让更多人步入自由真世界,这样自己也能增加福报。当然,有机会的话,可以组织墨家学社,彼此交流,增进对墨学的理解。
一、墨家简介
墨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他坚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都是上天创造、主宰、安排的,主张“兼爱”“尚同”“节用”“非乐”“尚贤”等。
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dí)(墨子)。墨家是一个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该团体周游列国推广墨学。墨家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光学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家十大主张是:天志,明鬼,法仪,非乐,非命,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即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交相利,反对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
墨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世之显学”。近年来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墨子》书籍简介
1)该书提倡天志、明鬼、法仪、所染、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2)具体的思想主张
修身
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
所染 又名:染论。
以染丝为喻,阐述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强调要谨慎处事。
天志 又名:上天的意志。
上天具有意志,能够严格监督君主和其他统治者,君主的权利低于上天的权利。上天得到了人民的供养,因此有“爱天下之民”的责任。
明鬼 又名:什么是鬼。
《墨子》中高举鬼神,并认为其能赏善罚恶。〈明鬼下〉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所以想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需要阐明有没有鬼神。墨子确定知道有鬼神是根据百姓能“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又以过去先王书籍记录中鬼神的祸福罚赏的例子来佐证有鬼神。
后世表述为:人鬼情未了、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法仪 又名:准则。
墨家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法仪〉)’任何事物都有准则。提到凡尘的任何事物都不可以效法,只有效法上天,突出墨家核心:兼爱、非攻;同时提出‘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法仪〉)’这一平等的理念。
兼爱 又名:仁义。
强调人我爱之相互性、言爱必含利、且与仁、义等概念密切相关。兼爱更有别于儒家以血缘亲疏为基础的仁爱和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兼爱的内涵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1)兼爱是不受时空限制且对人普遍的爱。
(2)兼爱是富含牺牲精神的爱。
(3)兼爱是视人若己且平等的爱。
(4)兼爱是人我交利的爱。
非攻 又名:和平。
墨子未拒斥所有类型的战争,他赞成防御型的战争,即“救守”。所以《墨子》书中列举了〈备城门〉以下到〈杂守〉凡十一篇为墨子教导弟子禽滑釐的守城方法。墨子“否定”的“战争”是“不正义的战争”,也就是国君为其私欲、野心罔顾百姓之“利”所发动的争战。另一方面,墨子表示三代圣王(夏禹、商汤、周武王)所进行的战争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正义战争,是“诛”而不是“攻”。侵略战争对于败者来说伤人命、损其才,故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仍十分巨大。换句话说,攻国必杀戮上天爱护的臣民,使鬼神无人祭祀,又使百姓家破人亡,所以这不是正义的行为。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用之道的核心为,超过圣王制定的原则便去之与“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中〉)。墨子说明节用之法时涉及了食、衣、住、行、葬、武器六面向,可见其用心良苦,盼生民和统治者皆不夸浮浪费。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和精力浪费在死人身上,反对西周以来的久丧制度,反对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非儒 主要针对儒家的种种错误做法进行批判。(墨家后学)
尚贤 又名:追求贤人。
要使国家拨乱返正,必须不分贵贱唯才是举,也就是取法圣王的“尚贤使能为政”(〈尚贤中〉)。所谓的“贤良之士”具有“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之特质。对待贤士,必本于“三本”,即给予贤士高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足够的权力,如此百姓才会听从于贤者。
尚同 又名:意见统一。
〈尚同上〉载道,今天下大乱,其因类于远古未有刑政时人之“义”皆不同,进而导致相互攻击、亏害。此处之“义”,可作“思想、意见、主张”之意。此外,乱还起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尚同中〉)。因此,治乱之道乃在“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尚同中〉)。然因国家广大,人民众多,仅有天子仍无法一同天下之义,故需依层分立政长行一同天下义之务。分立政长的次序为:天子(类似总统) → 三公(类似议长) → 诸侯国君(类似州长) → 将军大夫、乡里之长(类似市长)。
政治职位的分层确立后,天子发政施教,其重点乃凡见善者与不善者,皆须向上报告。上面说是的则是,说非的则非。听闻人民有善行,则应推荐他,若上者有过犯则要规劝他。同上之义,而无与下相互掩饰过错之心。上位者知道了遂会赐赏他,万民听闻了则会赞誉他。若见善者与不善者皆不告于上,上位者说是的不认为是,说非的不认为非。人民有善行,不推荐他,上者有过犯却不规劝他,与下位相互掩饰过错而非议上位者,上位者得以处罚他,万民听闻则诋毁他。言中所闻之善乃爱利(家、国、天下),不善乃恶贼(家、国、天下)。 是故所上之“同”,无非是能爱利人(家、国、天下)。
由天子而来的施教,需从里长与里之万民、乡长与乡之万民、国君与国之万民层层遵循。但同于天子仍不够,最终应上同于天。因为天是最高的价值来源,我们得以爱人利人是效法天。若不能上同于天,则会遭天惩罚。(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天子就是最高政治统帅,并没有任何宗教含义。)
...
三、篇章选录
03章 所染 (染论)
04章 法仪 (准则)
17、18、19章 非攻 (和平)
26、27、28章 天志 (上天的意志)
29、30、31章 明鬼 (什么是鬼)
补充篇章 所染新诠 (对染论的发扬)
20、21、22章 节用 (反对夸浮浪费,提倡简朴生活)
23、24、25章 节葬 (反对厚葬)
32、33、34章 非乐 (反对浪费民众财力的奢侈礼乐。同时,礼乐扰乱人心,使人荒淫。)
32、33、34章 非命 (反对个人宿命论。)
38、39章 非儒 (墨家后学)
08、09、10章 尚贤 (追求贤人)
11、12、13章 尚同 (意见统一)(今时不同往日,情况不同,不能生搬硬套。)
...
四、认识论、逻辑学、物理学
1)名、实关系与三表说
墨子第一个把名、实关系当作哲学范畴提出。主张“取实予名”,认为纠缠概念难以分清是非,只有客观实际地才能判断是非。提出立论要有“本”(根据)、“原”(证明)、“用”,这是著名的三表说,是中国最早期有关归纳法的论述。墨子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义和使用概念,这种思路类似于后来的归纳法——从实际观察出发,通过归纳来形成和验证判断。
三表说(本、原、用)是墨子立论方法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他对逻辑推理的重视。具体来说:
“本”指的是论据或依据,即所有判断的基础;
“原”则是指证据或证明过程,确保论据的可靠性;
“用”则是指论点的应用或效果,验证其实际作用。
2)认识论及逻辑学
战国后期,后人以墨子的三表说作为基础,建立起逻辑分析诸理论,发展出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及静力学等研究,是谓“墨家后学”。
“墨家后学”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全球三大古典逻辑体系之一,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类。《墨辩》是讲解墨家逻辑的主要著作。
近代有大量学者如钱临照钻研《墨经》,发现《墨经》几乎涵盖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贡献”。墨家把推理称为“说”,《经上》曰:“说,所以明也”;《经下》云:“在诸其所然未然者,说在于是推之”。《小取》中还提到“或、假、效、辟、侔、援、推”七种推理形式。墨子常批评儒者答非所问,墨子问儒者,“何以为乐”,答曰:“乐以为乐也”。墨子批评道:“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
3)物理学
墨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贡献。《墨经》精到地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力的概念和力矩原理,提出“力”、“动”与“止”的定义。关于杠杆原理,亦提出了“重”、“权”(力)、“称头”(重臂)、“称尾”(力臂)等概念。《墨经》中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在当时就知道了光的直线传播。他也提出了“原子论”的雏形,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细分的最小单元。
有学者曾指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了。”
五、留言讨论
如有讨论,请移步至: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