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文化

传承墨学,吾辈有责。

致读者:

  不管有多难,不论身在何处,也要努力去传播墨学,兼爱上天之民,让更多人步入自由真世界,这样自己也能增加福报。

  当然,有机会的话,可以组织墨学学社,彼此交流,增进对墨学的理解。

  发布该网页的目的是介绍墨学,欢迎阅读分享。

目录:

  1.墨家简介

  2.《墨子》书籍简介

  3.墨家之三表法、逻辑学、物理学

  4.《墨子·所染新诠》

  5.《墨子·天罚报应日》

    5.1.什么是鬼

    5.2.什么是天

    5.3.什么是染

    5.4.什么是天罚报应日

    5.5.什么是自由真世界

    5.6.什么是罪

    5.7.消罪的药方

    5.8.福报

    5.9.罪恶审判

  6.自由真世界

  7.留言讨论

一、墨家简介

墨翟画像

  1)墨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他坚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都是上天创造、主宰、安排的 ,主张“兼爱”“尚同”“节用”“非乐”“尚贤”等。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汉书·艺文志》)

  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dí)(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光学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家十大主张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即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交相利,反对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

  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儒家和墨家为“世之显学”。近年来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墨家文献:
    尹佚二篇‌:周成王、康王时期的臣子‌
  ‌  田俅子三篇‌:先于韩非的墨家学者‌
  ‌  我子一篇‌:颜师古注引刘向称其“为墨子之学”‌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所作‌
  ‌  胡非子三篇‌:同为墨翟弟子所著‌
  ‌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本人所撰,内容涵盖节用、兼爱、上贤、明鬼、非命、上同等思想。现在《墨子》全书共53篇(今存)‌

  3)墨家在历史中被打压及其消亡的原因:

二、《墨子》书籍简介

《墨子》

  1)该书提倡天志、明鬼、法仪、所染、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2)具体的思想主张

  修身 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

  所染 以染丝为喻,阐述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强调要谨慎处事。

  天志 遵循规律。并且认为上天具有意志,能够严格监督君主和其他统治者,君主的权利低于上天的权利。上天得到了人民的供养,因此有“爱天下之民”的责任。“天志”具有民主思想的萌芽。

  明鬼 《墨子》中高举鬼神,并认为其能赏善罚恶。〈明鬼下〉以为天下乱之肇因乃“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故欲“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则需明辨鬼神之有无。墨子确知有鬼神是根据百姓能“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又以先王之书中鬼神祸福罚赏之史例以证鬼神为有。

  法仪 墨家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法仪〉)’事事都有准则。提到凡尘的任何事物都不可以效法,只有效法上天,突出墨家核心:求取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提出‘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法仪〉)’这一平等的理念,具有人权色彩。

  兼爱 强调人我爱之相互性、言爱必含利、且与仁、义等概念密切相关。兼爱更有别于儒家以血缘亲疏为基础的仁爱和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兼爱的内涵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兼爱是不受时空限制且对人普遍的爱。
    (二)兼爱是富含牺牲精神的爱。
    (三)兼爱是视人若己且平等的爱。
    (四)兼爱是人我交利的爱。

  非攻 墨子未拒斥所有类型的战争,他赞成防御型的战争,即“救守”。故《墨子》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守〉凡十一篇为墨子教导弟子禽滑釐的守城方法。墨子所“非”之“攻”乃是“不义之战”,也就是国君为其私欲、野心罔顾百姓之“利”所发动的争战。另一方面,墨子表示三代圣王(夏禹、商汤、周武王)所进行的战争是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之义战,是“诛”而不是“攻”。侵略战争对于败者来说伤人命、损其才,故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仍十分巨大。易言之,攻国必杀戮天所爱之百姓,使鬼神无人祭祀,又使百姓家破人亡,故乃不义之行。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用之道的核心为,超过圣王制定的原则便去之与“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中〉)。墨子说明节用之法时涉及了食、衣、住、行、葬、武器六面向,可见其用心良苦,盼生民和统治者皆不夸浮浪费。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和精力浪费在死人身上,反对西周以来的久丧制度,反对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非儒 主要针对儒家的种种错误做法进行批判。

  尚贤 要使国家拨乱返正,必须不分贵贱唯才是举,也就是取法圣王的“尚贤使能为政”(〈尚贤中〉)。所谓的“贤良之士”具有“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之特质。对待贤士,必本于“三本”,即给予贤士高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足够的权力,如此百姓才会听从于贤者。

  尚同 〈尚同上〉载道,今天下大乱,其因类于远古未有刑政时人之“义”皆不同,进而导致相互攻击、亏害。此处之“义”,可作“思想、意见、主张”之意。此外,乱还起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尚同中〉)。因此,治乱之道乃在“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尚同中〉)。然因国家广大,人民众多,仅有天子仍无法一同天下之义,故需依层分立政长行一同天下义之务。分立政长的次序为:天子→三公→诸侯国君→将军大夫、乡里之长。

  政治职位的分层确立后,天子发政施教,其重点乃凡见善者与不善者,皆须向上报告。上面说是的则是,说非的则非。听闻人民有善行,则应推荐他,若上者有过犯则要规劝他。同上之义,而无与下相互掩饰过错之心。上位者知道了遂会赐赏他,万民听闻了则会赞誉他。若见善者与不善者皆不告于上,上位者说是的不认为是,说非的不认为非。人民有善行,不推荐他,上者有过犯却不规劝他,与下位相互掩饰过错而非议上位者,上位者得以处罚他,万民听闻则诋毁他。言中所闻之善乃爱利(家、国、天下),不善乃恶贼(家、国、天下)。 是故所上之“同”,无非是能爱利人(家、国、天下)。

  由天子而来的施教,需从里长与里之万民、乡长与乡之万民、国君与国之万民层层遵循。但同于天子仍不够,最终应上同于天。因为天是最高的价值来源,我们得以爱人利人是效法天。若不能上同于天,则会遭天惩罚。(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

  书籍在线查看,网址(带白话文翻译),备用网址

  3)补充篇章

  所染新诠 以染丝为喻,系统阐述传播墨学的必要性。

  天罚报应日 弥补天志、法仪思想的不足。

三、墨家之三表法、逻辑学、物理学

1)名、实关系与三表说

  墨子第一个把名、实关系当作哲学范畴提出。主张“取实予名”,认为纠缠概念难以分清是非,只有客观实际地才能判断是非。提出立论要有“本”(根据)、“原”(证明)、“用”,这是著名的三表说,是中国最早期有关归纳法的论述。墨子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义和使用概念,这种思路类似于后来的归纳法——从实际观察出发,通过归纳来形成和验证判断。

  三表说(本、原、用)是墨子立论方法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他对逻辑推理的重视。具体来说:

     “本”指的是论据或依据,即所有判断的基础;

     “原”则是指证据或证明过程,确保论据的可靠性;

     “用”则是指论点的应用或效果,验证其实际作用。

  比如《天志》、《法仪》等篇目就大量采用此方法,诠释主宰天、创世天概念。

2)认识论及逻辑学

  战国后期,后人以墨子的三表说作为基础,建立起逻辑分析诸理论,发展出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及静力学等研究,是谓“墨家后学”。

  “墨家后学”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全球三大古典逻辑体系之一,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类。《墨辩》是讲解墨家逻辑的主要著作。

  近代有大量学者如钱临照钻研《墨经》,发现《墨经》几乎涵盖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贡献”。墨家把推理称为“说”,《经上》曰:“说,所以明也”;《经下》云:“在诸其所然未然者,说在于是推之”。《小取》中还提到“或、假、效、辟、侔、援、推”七种推理形式。墨子常批评儒者答非所问,墨子问儒者,“何以为乐”,答曰:“乐以为乐也”。墨子批评道:“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

3)物理学

  墨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贡献。《墨经》精到地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力的概念和力矩原理,提出“力”、“动”与“止”的定义。关于杠杆原理,亦提出了“重”、“权”(力)、“称头”(重臂)、“称尾”(力臂)等概念。《墨经》中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在当时就知道了光的直线传播。他也提出了“原子论”的雏形,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细分的最小单元。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曾指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了。”

四、《墨子·所染新诠》(补充篇章)

素丝第一
  夫素丝之质本乎天工,其白也若太初之明。五色不能自染,必待所染而后彰。犹人心之端,天之所予,不遇贤师则正道晦矣,不读《法仪》则人道灭矣。故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不可不慎也!"。


染坊第二
  观百工染丝,一入青靛则合修身,再染玄墨则符明鬼,三染朱砂则尚兼爱,四染金黄则遵非攻,五染素银则贵法仪。五染既备,其丝乃成天志之帛。故子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天工第三
  夫《天志》有云:“天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此天之爱民之厚也。今有匠人违天时而强染,盛夏曝丝则皲裂,严冬施彩则凝滞。此非丝之过也,失其所染之序耳,不知天工之精巧也。


明鉴第四
  昔者桀染于妹喜,纣染于妲己,丝乱而国祚绝;汤染于伊尹,武染于太公,丝理而天下平。故《天志》有云:“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今染者亦有天志以为度。


成章第五
  夫素丝五染而文采彰,圣人法天而正道明。今天下之丝杂染,或入于歧途,或溺于自保,墨者当执天志为染具,使万民之丝得归其正色,则兼爱交利之锦可成矣。

五、《墨子·天罚报应日》(补充篇章)


一、旧篇


曰:“敢问鬼?”

吾曰:
  “子列子言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且子墨子言曰:‘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是故鬼即灵魂、鬼魂、生灵之本真。”

(译文)
问:请问鬼是什么?

答:列子说:“属于天的清明而分散,属于地的混浊而凝聚。精神离开了形骸,各自回到它原来的地方,所以叫它为鬼。鬼,意思是回归,回归到它原来的老家。”而且墨子说:“古往今来所说的鬼神,没有别的,有天鬼,也有山水的鬼神,也有人死后所变的鬼。”

  所以鬼就是:灵魂、鬼魂、生灵的本真。

曰:“敢问鬼之情性?”

吾曰:
  “鬼乃大勇者也。《明鬼》曰:‘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鬼乃大德者也。《明鬼》曰:‘昔者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诟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万民,播弃黎老,贼诛孩子,楚毒无罪,刳剔孕妇,庶旧鳏寡,号啕无告也。故于此乎,天乃使武王至明罚焉。武王以择车百两,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国节窥戎,与殷人战乎牧之野。王乎禽费中、恶来。众畔百走,武王逐奔入宫,万年梓株折纣,而系之赤环,载之白旗,以为天下诸侯僇。’

  鬼乃大智者也。鬼神之智乃能辨善恶而兴正道也,《明鬼》曰:‘是故子墨子曰:“尝若鬼神之能赏贤如罚暴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若以为不然,是以吏治官府之不洁廉,男女之为无别者,鬼神见之;民之为淫盗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见之,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洁廉,见善不敢不赏,见暴不敢不罪。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由此止,是以莫放幽闲,拟乎鬼神之明显,明有一人畏上诛罚,是以天下治。’

  且鬼之赏贤罚暴为天之志也。”

(译文)
问:请问鬼的情性?

答:鬼是大勇者。《明鬼》:“所以对鬼神之明,人不可能倚恃幽间、广林、深谷(而为非作歹),鬼神之明一定能洞知他。对鬼神之罚,人不可能倚恃富贵、人多势大、勇猛顽强、坚甲利兵(而抵制),鬼神之罚必能战胜他。”

  鬼是大德者。《明鬼》:“从前的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他对上咒骂上天,侮辱鬼神,对下殃害残杀天下万民,抛弃父老,屠杀孩童,用炮烙之刑处罚无罪之人,剖割孕妇之胎,庶民鳏寡号陶大哭而无处申诉。所以在这个时候,上天的使者就使周武王致以明罚。武王用精选的战车一百辆,虎贲勇士四百人,亲自作为同盟诸国受节军将的先驱,去观察敌情。与殷商军队战于牧野,武王擒获了费中、恶来,殷军大队叛逃败走。武王追逐他们奔入殷宫,用万年梓株折断了纣王头,把他的头系在赤环上,以白旗载着,以此为天下诸侯戮之。”

  鬼是大智者。鬼神的智慧是能辨善恶且使正道兴旺,《明鬼》:“‘应当相信鬼神能够赏贤和罚暴。这本是应施之国家和万民,确实可用以治理国家、谋利万民的大道。’所以,那些政府官吏不清廉,男女混杂没分别,鬼神都看得见;百姓成为淫暴、寇乱、盗贼,拿着兵器、毒药、水火在路上邀截无辜之人,夺取人家的车马、衣裘为自己牟利,有鬼神看得见。因此官吏治理官府之事不敢不廉洁,见善不敢不赏,见恶不敢不罚。而百姓成为淫暴、寇乱、盗贼,拿着兵器、毒药、水火在路邀截无辜的人,抢夺车马,衣裘为自己谋利之事,从此就会停止,于是天下就治理了。”

  而且鬼魂的赏贤罚暴是在(行使)上天的意志。

曰:“请详述。”

吾曰:
  “,归也,归其真宅也。鬼乃生灵之本真。真即宜也,天之造化也。宜即正义也。《天志》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鬼魂之所求即天之志也,鬼魂之赏贤罚暴安不为天之志乎?

  鬼魂,来无影去无踪,不知不觉,可附于众生灵之身。吾观生灵之物性推知鬼魂之物性,二者无异矣。静待恶人而赏贤罚暴,行天之志也。”

  观其鬼魂之意,此鬼魂犹如天使或谓之精灵,《明鬼》亦如《明天使》也!

(译文)
问:请详细阐述?

答:鬼,意思是回归,回归到它原来的老家。鬼是生灵的本真。真就适宜,这是上天赋予的,适宜的就是正义的。《天志》:“天是尊贵的,天是聪明的,如此而已。那么,义果然是从上天产生出来的了。”鬼魂追求的就是上天的意志,鬼魂做的赏贤罚暴难道不是上天的意志吗?

  鬼魂,来无影去无踪,(人)不可察觉,是可以附身在众多生灵之上。我通过观察生灵的物性得出鬼魂之物性,两者没有差别。静静地等待恶人,去做‘赏贤罚暴’的事情,这行使的是上天的意志。

  观察到鬼魂和天使、精灵是相同的意思,《明鬼》就像《明天使》!


二、新篇


曰:“天使,真大德者也。敢问天?

吾曰:
  “天乃万物之造化者也,人之大端也。

  《天志》曰:‘天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列为山川溪谷,播赋百事,以临司民之善否; 为王公侯伯,使之赏贤而罚暴,贼金木鸟兽,从事乎五谷麻丝,以为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此为天之造化大德也。

  天地运行之理上天知矣,天乃真理之化身耳。且为正义之裁决者,《法仪》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天之所作乃是厚爱于人,而人不尊天,岂不忘本乎?染于恶而怨天,岂不不明智乎?

(译文)
问:天使真的是大德者,请问天?

答:上天是万物的生成与变化的主导者,是人的根本。

  《天志》:‘即天分别日月星辰,照耀天下,制定四季春夏秋冬,以为纪纲,降下霜雪雨露,以生长、成熟五谷丝麻,使老百姓得以供给财用;又分列为山川溪谷,广布各种事业,用以监察百姓的善恶;分别设立王、公、侯、伯,使他们赏贤而罚暴,征收金木鸟兽,从事五谷丝麻,以为百姓的衣食之财,从古到今,未曾不是如此。’这是上天的生成与变化大德。

  上天知道天地的运行原理,上天可以代表真理本身。而且是正义的裁决者,《法仪》:‘爱人利人的人,上天必定给他降福;相互厌恶和残害人的人,上天必定给他降祸。

  上天的做法是对人的厚爱,但是人民不尊天,这不是忘本吗?沾染罪恶却埋怨上天,这是明智的吗?

曰:“敢问天可附于人之身乎?”

吾曰:
  “上天不可附于人之身矣。《法仪》曰:‘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由此可知:天乃主宰也。

  天乃厚爱于民,若天附于人之身则失公义,不爱全民矣。

  天使可,天使附于人之身,赏贤罚暴,行天之志,此前之述也。”

(译文)
问:请问上天可以附在人的身上吗?

答:
  上天不可以附在人的身上。《法仪》:‘现在天下不论大国小国,都是天的国家。人不论长幼贵贱,都是天的臣民。’由这可以知道:上天是主宰者。

  上天厚爱他的臣民,如果上天附在人的身上就丢失公义(只爱一个人),不再爱所有人了。

  天使可以,天使附在人的身上,犒赏贤人和惩罚作恶的暴徒,行使上天的意志,这是我前面叙述过的。

曰:“敢问染?”

吾曰:
  “《所染》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吾得其意可述:‘染于恶则积恶,染于善则积善。’

  善恶之花成熟之时,天罚报应日即至也。何矣?

   《法仪》曰:‘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此上天兼爱天下也。且《兼爱》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投恶以上天之民,天报之以恶;投善以上天之民,天报之以善。此乃上天之报应机理,天使之赏贤罚暴亦按此理。

  《明鬼》曰:‘子墨子言曰:‘若以众之所同见,与众之所同闻,则若昔者杜伯是也。’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泊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为君者以教其臣,为父者以警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诛,若此之惨速也!’’此杜伯之鬼魂还报矣。

  《明鬼》曰:‘昔者郑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郑穆公见之,乃恐惧奔。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锡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毋失郑。’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此郑穆得寿,立见福报矣。

  此二君者皆天罚报应日之先兆也。

(译文)
问:请问染的含义?

答:《所染》:‘(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我的理解是:‘沾染罪恶就会积累恶果,沾染善良就会积累善果。

  善恶之花成熟的时候,天罚报应日就到了。为什么呢?

   《法仪》:‘这是因为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的缘故。’这是上天兼爱天下。而且《兼爱》:‘你投给我桃,我报给你李。’,你投恶给上天的民众,上天投恶给你;你投善给上天的民众,上天投善给你。这是上天的报应机理,天使的赏贤罚暴也遵循这一道理。

  《明鬼》:墨子说道:“如果以大众共同见到和大众共同听到的来说,那么象从前杜伯的例子就是。”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并没有罪。杜伯说:“我的君主要杀我而我并没有罪,假若认为死者无知,那么就罢了,假若死而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必定让我的君上知道后果。”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干人,人群布满山野。太阳正中时,杜伯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拿着红弓,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当这个时候,跟从的周人没有人不看见,远处的人没有人不听到,并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做君上的以此教导臣下,做父亲的以此警戒儿子,说:“警戒呀!谨慎呀!凡是杀害无罪的人,他必得到不祥后果。鬼神的惩罚象这样的惨痛快速。”这是杜伯的鬼魂来还报了。

  《明鬼》:从前秦穆公在大白天中午在庙堂里,有一位神进大门后往左走,他长着鸟的身子,穿着白衣戴着黑帽,脸的形状是正方。秦穆公见了,害怕地逃走。神说:“别怕!上天享用你的明德,让我赐给你十九年阳寿,使你的国家繁荣昌盛,子孙兴旺,永不丧失秦国。”穆公拜两拜,稽首行礼,问道:“敢问尊神名氏。”神回答说:“我是句芒。”这是郑穆得寿,立刻见到福报。

  这两个人(事件)都是天罚报应日到来前的预告。

曰:“敢问天罚报应日?”

吾曰:
  “四时更替,日月升落有序,然此自然之理乃为上天造化之理,推而知之:天地不可交替乎?死生不可转换乎?

  子列子曰:‘鬼,归也,归其真宅。’死生转换,是谓归真。真者,宜也,天之造化也。宜者,义也。

  《天志》曰:‘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罚即上天之正义审判,生灵归真之必行路,是而归真。

  春去秋来,万物复归其根。归根者,归真矣。天地乃上天造化之果,天地亦归其根,天罚报应日不可在末日乎?

  此日犹如永恒之渡口,众生灵及鬼魂受此审判,人之灵魂亦在其中。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有此行之大德者可入自由真世界矣。”

(译文)
问:请问什么是天罚报应日?

答:
  四季更替,日月有序地升起落下,然而,这个自然之理是上天的造化之理,可以知道的是:天与地不可以交替吗?死亡和出生不可以转换么?

  列子说:‘鬼就是归,回到真正的老家。’死亡和出生的转换就是归真。真就适宜,这是上天赋予的,适宜的就是正义的。

  《天志》:‘顺应上天意志,兼爱他人,互惠互利,一定得到上天的福报;违反上天意志,相互仇恨相恶,交互都残害,必定会得到上天的惩罚。’天罚就是上天的正义审判,生灵必定要走的归真之路,从而完成归真。

  春天过去了秋天就来了,万物又重新归根,归根就是归真。天地是上天造化的果实,天地也归根,那么天罚报应日不可以在世界末日么?

  这一天犹如永恒的渡口,所有生灵和鬼魂都要受到审判,人的灵魂也在其中。

  ‘顺应上天意志,兼爱他人,互惠互利,一定得到上天的赐福。’有这样行为的大德者可以到那自由真世界。

曰:“敢问自由真世界?”


吾曰:“自由真世界,顾名思义,自由且真实。吾未时,难述矣;

  然吾可知:此世界较之于共产主义社会乃至大同社会尤佳,静待,至此。”

(译文)
问:请问什么是自由真世界?

答:自由真世界,顾名思义就是自由且真实的世界,我还没到那个时候,还很难描述(它的美好),

  然而我是知道的:那个世界一定会比共产主义社会以及大同社会要好,静静地等待吧,(未来)会到(那美丽的世界)。

曰:有审判即可有罪,敢问罪?

吾曰:此难矣,然吾知其一二也。

  不尊天,不明天志,此罪矣!

  漠视工人之权利,剥夺其休息日,此罪矣!

  漠视生命,奸淫,偷盗‌,此罪矣!

  作伪证,贪恋他人之财物,此罪矣!

  不孝敬父母,此罪矣!

(译文)
问:有审判就会有罪,请问罪?

答:这个问题很难,然而我是知道一些的。

  不尊敬上天,不明白《天志》的内涵,这是罪!

  漠视工人的权利诉求,剥夺其休息日,这是罪!

  漠视生命,奸淫,偷盗,这是罪!

  (在法庭上)作伪证,贪恋他人的财物,这是罪!

  不孝敬父母,这是罪!

曰:“敢问天罚报应日之审判,可有消罪之药方?”


吾曰:
  “吾前之述:天乃厚爱于人,且《法仪》曰:‘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而今民常染于恶而不慎染,不兼爱交利而互害,是谓罪矣!

  故天罚必至而无保全之策,若将《墨子》及本文之真意传于朋友、同事、同学、亲戚,此罪可减矣,以至于无罪焉。

(译文)
问:请问天罚报应日那天的审判,有没有消罪的药方?

答:
  我前面阐述过:上天对于人们是厚爱的,而且《法仪》:“这是可以知道上天是想让人们互爱互助,而不想让人们互恨互害。”

  然而今天的人们常常沾染罪恶却不对罪恶谨慎,不互爱互助却选择互相伤害,这个就是罪孽!

  所以,天罚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而(人们)没有任何保全自身的措施,如果将《墨子》和本文的真意传达给你的朋友、同事、同学、亲戚,那么这个罪孽是可以消减的,直至没有罪孽,(从而进入自由真世界)。

曰:“敢问审判之福报?”

吾曰:
  “天使乃大智者、大德者、大勇者,此吾前之述也。

  汝可知智者与智者,德者与德者、勇者与勇者之相与和谐乎?天使乃行天之志也,则吾可知上天也必有大智、大德、大勇也。

  《天志》曰:“天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此上天之造化杰作也,吾可知于人而言此为大能也。

  故而吾可知天乃全能者也,有大智、大德、大勇、大能。推而得之,此福报可使人欲足矣。”

(译文)
问:请问(近乎没有罪恶的)人在审判的福报如何?

答:
  天使是大智者、大德者、大勇者,这是我之前回答过的。

  你可知道(按照常理,)智慧的人和智慧的人,有德的人和有德的人,勇敢的人和勇敢的人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天使行使天志,那么我就可以知道上天必定具备大智、大德、大勇的品性。

  《天志》:‘即天分别日月星辰,照耀天下,制定四季春夏秋冬,以为纪纲,降下霜雪雨露,以生长、成熟五谷丝麻,使老百姓得以供给财用。’这是上天造化的杰作,那么我就可以知道对于人而言这是大能。

  所以我可以知道上天是全能者,具备大智、大德、大勇、大能的品性,由此可以知道:这个福报是可以满足被审判者的欲望。


曰:“敢问过而不改者之审判?”

吾曰:
  “汝可知阴阳乎?一阴一阳,一正一负,一女一男,则审判亦合此理。

  ‘阴阳转换,以怨报怨,以恶报恶,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此乃上天之公义也。”

(译文)
问:请问对于有过却不改的人的审判?

答:
  你可是知道阴阳吗?一阴一阳,一正一负,一女一男,那么审判一定按照这样的道理。

  ‘阴阳转换(男女性别调换,男的变成女的,女的变成男的),用怨恨返给怨恨,用罪恶返给罪恶,用牙返给牙,用血返给血。’这是上天的公义。

参考文献: 1.《墨子》  2.《列子·天瑞》  3.《道德经》  4.《中庸》  5.《庄子·渔父》

六、自由真世界

最接近自由真世界的描述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突破有与无的界限就是自由真世界,但人生步骤是:{(有→无)或(无→有)} → 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七、留言讨论

如有讨论,请移步至:留言板(http://users3.smartgb.com/g/g.php?a=s&i=g36-39283-bb)